媒体资讯
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首超香港居第一
2015-05-16

深圳特区报北京5月15日电(驻京记者 李萍)15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举行中国空间经济新格局研讨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5: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发布会。发布会发布的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的《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深圳首超香港,跃居第一。

经课题组的长期研究及实验,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报告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即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未来长期竞争力指数,对2014年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蓝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其中,与201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从过去两年的第2位,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

创新驱动的深圳模式受到肯定,并被列入三大案例城市。作为全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年均25%的经济增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在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的发展理念。2014年,深圳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超越香港跃居榜首,其可持续竞争力也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和澳门,排名第5位。从分项指标来看,深圳是全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是万元GDP水耗、能耗最低的城市,是创新创业能力最强的城市,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产品质量合格率、市民质量满意度在全国大中城市处于领先水平,总体上实现了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创造更高的发展质量。

蓝皮书指出,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上,深圳形成了六个“90%”的格局,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第二,政府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面尽量减少审批程序,维护正常公平的市场竞争力环境;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开展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发;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扶持企业化的公益性研发机构,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让从事科技创新研发的有关企业能够享受与科研院所等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政府在创新政策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深圳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创新动力强劲但实力较弱的特点,重点打造以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行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以提供检测、实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针对大企业创新实力雄厚的特点,重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进行前沿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发挥自主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对于大型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尽量选择让企业以市场的力量去配置资源;对于民营企业,则尽量为它们解决与体制的衔接难题,尽量去影响现有体制,让传统体制包容新的体制(典型的代表是华大基因);对于体制内科研院所,则鼓励产学研结合,放手让它们嫁接市场基因。正是这种收放自如的政府、企业的协作创新,让一批拥有创新技术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脱颖而出。第四,深圳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非常匮乏的状况下建立了高效的人才机制,贯彻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孔雀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通过引进全国甚至全球人才、嫁接内地及香港高校资源,通过企业研发中心的实践,将科研能力转换为先进生产力。

另据悉,深圳在2014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五位,与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近三年来一直稳居前7位,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优势比较明显;在2014年知识城市竞争力指数关键指标专利指数排名中,深圳位居第一;在2014年和谐城市竞争力指数关键指标人均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排名中,深圳紧随香港、澳门,位居第三;在2014年全域城市竞争力指数关键指标城乡人均收入比排名中,深圳位居内地城市第二。